从办公到娱乐,从校园到生活,尽管有很多人不太熟悉大模型,但实际上它早已深入了我们的日常。只需轻轻一点即可生成图片,语音对话便能制作视频......大家都在惊叹大模型带来的神奇体验,但你是否好奇,它是如何读懂人类语言,还能像真人一样对答如流的?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,看看大语言模型背后的技术原理。
一、大模型,到底大在哪?
我们平常说的大模型其实是大语言模型,它的“大”,体现在参数规模、训练数据量和计算需求上。数以百亿计的参数,就像无数神经元相互连接,构成强大的 “思维网络”。海量训练数据涵盖新闻、小说、论文等各类文本,让模型能学习到丰富的语言表达和知识体系。而要训练这样的模型,需依靠高性能计算集群,消耗巨大的算力和能源,这也是大语言模型研发成本高昂的原因。
而大模型能有这么强大能力,Transformer 架构功不可没。Transformer 是谷歌在2017年提出的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。
相比传统的RNN和CNN,它有不少优势。比如并行计算能力强,RNN 处理序列数据得一个一个来,Transformer却能同时处理整个输入序列,大大提高训练效率。它在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上也更出色,通过自注意力机制,能轻松找到输入序列中任意两个位置间的关系。而且 Transformer 架构扩展性强,方便构建超大规模模型。GPT 系列就是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,通过堆叠多层编码器或解码器,构建出能处理多种任务的通用模型。
二、大模型是怎么炼成的?
大模型训练一般分预训练和微调两个阶段。
预训练是关键的第一步。在这一阶段,模型会用海量无标注数据训练,目的是掌握语言基本规律和知识。像GPT系列在预训练时学习根据上下文预测下一个单词,BERT模型学习根据上下文补全被遮掩单词。预训练过程就像是让模型通读大量书籍,积累知识。
微调则是针对特定任务对模型进一步优化。这时,会给模型少量标注数据训练,让它适应具体任务。比如想让大模型做情感分析,给它一些带有情感标签的文本数据,它就能学会判断文字情感倾向。可以把预训练模型比作毛坯房,微调就是根据不同需求装修,让它更贴合实际应用。
在自然语言处理中,大模型不会直接处理原始文本,而是把文本分解成一个个 “Token”(标记),这就叫分词或 Tokenization。Token 可以是一个单词、一个子词甚至一个字符。比如 “我喜欢人工智能” 这句话,可能被分解为 “我”“喜欢”“人工智能” 三个 Token。有时候为了缩小词汇表规模,尤其是处理中文等语言时,还会采用子词分割技术,像把 “人工智能” 拆分成 “人工” 和 “智能”。这样,大模型就能把复杂语言拆解成简单单元,更好地理解和处理。
三、大模型真的无所不能吗?
大模型真的无所不能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尽管大语言模型拥有强大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,堪称智能世界的 “大脑”,但如果没有 AI Agent 作为“手脚”,它也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大展拳脚。
AI Agent本质上是一种具备感知、决策和行动能力的智能体,它能将大语言模型输出的文本指令,转化为具体的操作。以智能办公场景为例,当你对大语言模型说 “帮我统计上个月的销售数据并生成图表”,大语言模型虽然能理解需求,但它无法直接操作Excel或数据分析工具。这时,AI Agent就会“登场”,它接收大语言模型的指令后,调用相应的软件接口,读取销售数据,进行计算处理,最终生成图表。
从更复杂的商业场景来看,企业使用大语言模型进行市场分析,模型可以输出对市场趋势的洞察和建议,但要将这些建议转化为实际的营销策略,如调整广告投放、优化产品定价,就需要AI Agent与企业的CRM系统、营销平台等进行交互,执行具体的操作指令。
可以说,大语言模型负责深度思考与决策,AI Agent负责落地执行,二者协同才能真正释放大语言模型的潜力,让智能应用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未来,随着大语言模型和AI Agent技术的不断发展,它们的协作将更加紧密,为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创新应用。
免责声明:本站来源的信息均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、编辑整理上传,或转载于第三方平台,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,不为其版权负责。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、不确或遗漏,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联系邮箱:elon368@sina.com